1. zara的做法适用于其他行业吗
1.1975年设立于西班牙的ZARA,隶属于Inditex集团,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在世界各地56个国家内,设立超过两千多家的服装连锁店。ZARA 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设计师品牌的优异设计,价格却更为低廉,简单来说就是让平民拥抱High Fashion。
2.ZARA 充分迎合了大众对于流行趋势热衷追逐的心态:穿得体面,且不会倾家荡产。ZARA 的定价略低于商场里的品牌女装,而它的款式色彩特别丰富。在这里,既可以找到最新的时髦单品,也可以找到任何需要的基本款和配饰,再加上设计丰富的男装和童装,一个家庭的服装造型甚至都可以一站式购齐。
3.简单来说,顾客可以花费不到顶级品牌十分之一的价格,享受到顶级品牌的设计,因为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复制最流行的设计,并且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店里。打个比方,今天你在米兰看到的当季最新款的裙子,10天后,就可以在北京世贸天阶的ZARA 店里买到神似的衣服。
4.在位于ZARA 总部二楼的设计中心,拥有700平方米的开放式空间,来自20个国家不同种族的年轻设计师,在负责艺术指导的决策层的领导下,整合最新的流行信息,对款式风格进行改版设计,并组合成新的服装系列。他们由设计专家、市场分析专家及买手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对可能流行的款式、花色、面料进行讨论,并对零售价格及成本迅速达成一致,进而决定是否投产。ZARA的商品从设计、试做、生产到店面销售,平均只花三周时间,最快的只用一周。而在国内,以快著称的美特斯邦威,完成这一过程还要80天的时间。
2. zara的业务范围
BCI,自诩为世界最大的非盈利棉花可持续发展组织,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棉花进行挑三拣四,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具有认证功能,目前已有近2000家全球服装企业加入BCI。HM,耐克,ZARA,优衣库,阿迪等造型师都是BCI的成员。假如BCI不允许购买中国新疆的棉花,这些企业就会受到BCI这个组织的制裁,如果他们违抗的话。当BCI宣布某一种服装产品的棉花不合格,而该公司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法销售时,中国并不存在无法销售的问题。
3. zara是什么行业
,是的。创新之一:锁定个性化消费需求Zara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它把握了个性化消费的潮流。在传统行业里,大规模生产的同质化产品只能依靠廉价来吸引消费者。
以赚取微薄的利润,但没考虑到消费者对于满足自己个性化的产品是愿意付高价的,而这正是Zara瞄准的客户对象。
4. zara是做什么的
1. Zara整个供应链非常快速,在业界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其背后的JIT供应链管理理念是它能够达到这样的速度的重要保障。Zara基本上可以实现将正确数量的物料在正确的时间投放到正确的需求点,前一操作和后一操作在时间上基本不存在迟延或等待,基本达到了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运行,从而可以持续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 Zara在供应链上的技术含量是有着卓越优势的,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也一样。强大的物流系统,确保Zara在中国能够准时、迅速供货,并把消费者购买产品信息迅速回馈总部,从而总结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因此Zara在货物供应、信息反馈上均有先进的技术。
3. ZARA的lT投资策略的妙处就在于在供应链之初整合大量的信息,从而结合品牌特性在设计阶段就保证产品的时尚特性。因此,也就无需在供应链的末端做过多的调整,自然可以减少销售环节的IT投资。ZARA卓越的表现是业务与IT有效结合的产物。ZARA的IT基础架构不是一年两年就建好的,我们现在看到的ZARA的IT应用成果多年来ZARA不断投资建设的组合的结果,是一个功能领域一个功能领域逐渐完善的效果,是IT系统与业务流程有效结合的成功表现。也就是说,这些卓越成果的取得是业务需求与IT有效结合、积累的产物。
5. zara的竞争方式
这两个品牌,都是快时尚品牌。价格方面都差不多,但是在款式方面,zara的款式要比优衣库要时尚一点。适合比较年轻的女孩子穿。但是优衣库就比较大众化,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里面挑到自己合适的款式。面料方面也比较好。以简约风为主。所以他们之间虽然有竞争,但是各有各的风格。
6. zara的运营模式适合哪些行业
Zara、优衣库等这样的品牌都属于中档品牌,因为它们的价格都很平民,性价比比较高。
这些品牌都属于快消品牌,其运营方式就是减少库存,加快款式的更新换代,每年尽量提供海量的款式供消费者选择。
Zara衣服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卖的更是设计,Zara衣服适合年轻人的时尚品味。20岁左右适合TRF系列,这个系列的风格比较少女范,衣服有很多甜美的细节,让人感觉青春洋溢,比较适合日常的出行、逛街旅游的时候穿;初入职场适合BASIC系列,这个系列的衣服款式年轻化,一般设计简约,比较适合刚入职场的女士,给人一种年轻的朝气,也有一股稳重可靠的感觉。
优衣库的衣服基本只卖基本款,算不上时尚,偶尔每年会有和大牌设计师的合作,但也是偏基本款居多,而优衣库衣服的基本款好处在于它不存在是否过季的问题,年年穿都可以;其次款式简单好搭配,穿出街没有大问题,而且对于身材条件好的人,基本款由于够简单够低调,所以能最大限度衬托出穿着者的身材优点。
选购服装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身材决定衣服款式
无论男女,身材都有高矮胖瘦之分,而衣服的款式也会根据人们的需求设计。在挑选服饰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材,例如骨架较小,较为瘦弱的人应该穿着剪裁合身的服饰,挑选衣服既不会过于修身显得过于纤细,也不要选的宽松导致撑不起来;丰满型的适合稍微宽松一点的款式,可以很好的藏肉,修饰身材曲线。
2、色彩决定衣服层次
多种色彩的搭配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得了的。穿得好的是时尚,穿的失败则会让过于繁复的颜色减弱主次关系,让整体造型显得杂乱无章,看起来非常难受。所以如果没有自行驾驭过多色彩,那么纯色系的协调,两种色彩的搭配或是三种颜色的混合都可以,不过在挑选衣服颜色的时候最好要有主次之分。
3、细节决定衣服品质
衣服的细节体现在衣服的做工、材质、版型、剪裁等各个方面,好的服装选用的材质非常有质感,做工也非常精细,版型也更加适合人体穿着。想要舒适又高端的服装,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
7. 哪些外部环境会影响zara的竞争方式
近年来Dolce&Gabbana、Amani、Dior、Fendi、Jimmy Choo等顶级奢侈品牌纷纷推出童装线,又将童装这一传统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从奢侈品牌纷纷进驻,可以看出童装行业潜在的发展潜力和盈利空间。
巴拉巴拉是森马服饰于2002年成立的面向0-16岁儿童消费群体产品定位在中产阶级以及小康之家的童装品牌,截止2016年以超过50亿的年营业额稳居中国童装行业龙头。并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远超过行业增长率。
近年来Dolce&Gabbana、Amani、Dior、Fendi、Jimmy Choo等顶级奢侈品牌纷纷推出童装线,又将童装这一传统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从奢侈品牌纷纷进驻,可以看出童装行业潜在的发展潜力和盈利空间。
巴拉巴拉是森马服饰于2002年成立的面向0-16岁儿童消费群体产品定位在中产阶级以及小康之家的童装品牌,截止2016年以超过50亿的年营业额稳居中国童装行业龙头。并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远超过行业增长率。
2016年巴拉巴拉旗下又成立了2个子品牌:梦多多(Mongdodo)、马卡乐(Marcolor),以低于主品牌(巴拉巴拉)约10%的价格面向不同细分行业,实现了巴拉巴拉在童装行业以多品牌模式运营的发展战略。
行业第一品牌巴拉巴拉的内忧外患
巴拉巴拉品牌是森马服饰于2002年创立的童装品牌,倡导专业、时尚、活力,面向0-14岁儿童消费群体,产品定位在中产阶级以及小康之家。
截止2016年底,巴拉巴拉以同比26.52%的增速实现突破50亿营收,占森马集团总营收的46.88%。而2017年上半年,巴拉巴拉以24.97%的同比增速,实现营业收入集团收入占比突破50%,成为森马集团的支柱产业。
巴拉巴拉最近三年,持续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远超过行业平均增长率,并以2016年3.1%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了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的中国童装行业第一品牌。
1、多品牌运营能否多子多福?
2016年巴拉巴拉旗下又成立了2个子品牌:梦多多(Mongdodo)、马卡乐(Marcolor),以低于主品牌(巴拉巴拉)约10%的价格面向不同细分行业,实现了巴拉巴拉在童装行业以多品牌模式运营发展战略。
巴拉巴拉定位0-16岁儿童,而梦多多和马卡乐又将0-16岁儿童再进行年龄细分,梦多多主要定位于大龄儿童装(4岁以上),主打卖点为舒适、安全、时尚。而马卡乐则主要针对小童装(0-4岁),卖点与梦多多基本一致,为:安全、舒适、新精致。
森马集团以巴拉巴拉、梦多多、马卡乐3个品牌在童装行业实现多品牌运营,但是其主品牌(巴拉巴拉)和副品牌(梦多多、马卡乐)在目标人群、核心卖点、产品品类等方面均高度重合,仅仅简单在价格上进行了区分,但价格差距并不明显。无疑让人联想,巴拉巴拉是否遇到了发展瓶颈?
虽然从财务层面,巴拉巴拉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基于中国童装行业的整体现状和竞争环境来分析,想要巴拉巴拉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倍提升并不现实。而森马集团仅以价格为区分的多品牌战略,实际时机并不成熟,不仅为主品牌增加了企业内竞争品牌,造成营业额缩减,还会造成集团运营成本增加、代理商选择困难等风险。
目前阶段森马集团运营童装板块的主要核心仍然在对于主品牌(巴拉巴拉)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2、产品线丰富是优势还是劣势?
巴拉巴拉产品已全面覆盖0-16岁儿童的服装、童鞋、配饰品类,主张“童年不同样”的品牌理念,为孩子们提供既时尚又实用的儿童服饰产品,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活动,让孩子们享受美好自在的童年。
从年龄区分,巴拉巴拉的产品共分为婴童(0-2岁)、幼小童(3-7岁)、中大童(7-14岁)。而从产品品类区分,包含了:外出服饰、家居服饰、运动服饰、配饰、鞋。其中婴童服装更偏向功能性区分,如外出用、进食用、睡觉用、内着(内衣);而3-14岁的幼小童和中大童则偏向设计风格区分,巴拉巴拉根据所预设的穿着场景细分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如:复古运动、萌趣宝贝、复古学院、文艺小绅士,对其品牌理念“童年不同样”做出了诠释。
巴拉巴拉在成立之初就借助森马集团的设计资源,对童装的使用场景进行细分,并结合当下流行趋势,主张“童年不同样”的品牌理念,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产品系列,一改传统童装千篇一律,设计老旧的形象。此举也让,巴拉巴拉迅速在中国童装市场站稳脚跟,提升市场份额,成为通过童装行业的霸主。
但是,纵观巴拉巴拉全部产品线,会发现所有产品缺少链接品牌的可识别性标识。大部分服装企业在发展中通过可识别化的LOGO、设计,增进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类产品的认知,对消费者形成规模影响力,并最终成为服装品牌。
童装行业中,通过可识别化LOGO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的品牌如:Nike Kids的对勾,adidas kids的三道杠;通过统一化设计风格吸引消费者的品牌如:Muji的性冷淡风;通过卡通IP圈定固定粉丝群体的品牌如:迪士尼的白雪公主。
在巴拉巴拉的未来发展中,对旗下所有产品线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消费者可识别的统一LOGO、设计风格、卡通形象,将会助力巴拉巴拉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3、全渠道全覆盖,谁是核心阵地?
正如服装行业绝大部分品牌,巴拉巴拉的销售渠道也追求全渠道、全覆盖,从线下的旗舰店、体验店、商超专营店、特许经营店到线上的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截止2016年,巴拉巴拉在全国共拥有3000多家门店,居中国童装行业首位。
1)线下渠道:一站式体验
在线下渠道中,巴拉巴拉持续围绕提升渠道竞争力、提升品牌终端门店形象而不断努力,开展消费者互动的品牌营销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消费者体验。从2010年开始,巴拉巴拉推出小童产品线、配饰产品线、童鞋产品线;推出第五代新形象店铺及卡通形象面世,并在五马街开设首家新形象旗舰店。巴拉巴拉力图在线下打造一个高形象力、高吸引力的童装一站式消费平台,并借此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市场份额。
2)线上渠道:主副品牌各立山头
随着电商业务的不断发展,森马集团在2016年双11获得了同比80%以上的增长,达到了6.5亿元的销售额,巴拉巴拉稳居线上母婴童装类品牌第一。巴拉巴拉直营线上平台中,主品牌(巴拉巴拉)占据天猫旗舰店,通过天猫在综合性电商平台中的领导位置,为旗舰店引流并树立形象;而副品牌(梦多多、马卡乐)则选择在京东自立山头。这种主副品牌不同平台的做法,看似是巴拉巴拉意图避免主副平台在同一平台上互相竞争而采取的战略,而实际效果则存在疑问。
目前,巴拉巴拉在渠道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在于对于主副品牌的区分不清。三个品牌均采用独立线下终端门店+独立线上平台模式运营,虽主副平台在电商平台的选择上进行了区分,但是在信息高透明度和高传播效率的今天,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巴拉巴拉对于主副品牌的高相似度的运营模式,势必会造成品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最终造成主品牌(巴拉巴拉)的损失。
4、第二品牌安奈儿能否支持再造一个巴拉巴拉?
在中国童装行业这一红海市场中,不断涌现出的国内童装品牌,以差异化品牌定位、服装设计水平、原材料选择、价格因素等手段,给尚在成长阶段、未形成足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占比的巴拉巴拉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成立于1999年的安奈儿童装,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优雅与流行兼具、精致与舒适并重的特点,通过过硬的品质和优质舒适的面料,定位童装行业中高端市场。截至2016年年底,安奈儿共拥有1458家门店,其中直营店970家,电商渠道业务收入占比已达24.32%。2017年年中,安奈儿童装成功上市深交所A股市场,并以同比11.65%的增长率达到了4.84亿元的半年度营收。
纵观安奈儿童装的产品线,虽然产品品类及设计水平与行业龙头品牌巴拉巴拉大致相同,但是凭借安奈儿童装对于服装品质和面料的追求产品价格较巴拉巴拉溢价10%~50%。而定位中高端的产品价格给安奈儿童装带来了可观的毛利率,以超出巴拉巴拉(42.57%)近20%的毛利率达到了59.77%。
5、劲敌阿迪达斯kids后来居上正成为可能
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对外开发,大批在国际市场拥有充分影响力的国际品牌纷纷进入,而童装行业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必争之地。知名国际品牌如:ZARA、H&M、GAP、UNIQLO、NIKE、ADIDAS纷纷在中国市场开辟童装线,拼接其在国际市场积累的影响力,给尚在成长阶段、未形成足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占比的巴拉巴拉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Adidas作为世界知名体育用品品牌,目前在中国已经拓展了500余家童装专卖店,并且拥有天猫、京东等直营童装平台。通过Adidas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adidas kids在中国童装市场上攻城略地,以约0.7%的市场份额稳居国际品牌第一。虽然adidas kids进入中国市场较巴拉巴拉、安奈儿等国内品牌晚,而在品牌运营并未进行大型投入的状态下,仍能后来者居上,其主要原因除了品牌原有的影响力外,还包含了:
1)产品科技
自adidas创办以来,就一直以产品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在成人服装上积累的技术,并逐步下放到童装行业,在中国童装竞争市场上始终通过科技领先,从而实现产品差异化。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交付过程,Adidas kids均遵循国际检测标准。其生产服装的主要面料纤维则以其他服装企业所不具备的先进“纳米级”为主要材料,粗细程度只有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2)市场细分
Adidas kids主要针对的目标人群为身高处于104cm-140cm之间的儿童,而这一身高段所对应的年龄段为4-12岁;在其产品定位中,adidas kids以其集团优质资源,坚持定位高端运动装备。同时,在线下渠道的选择中,也以大型商场的品牌专卖店为主,且打折促销活动明显少于国内童装品牌。
3)高品牌认知度
Adidas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极强的知名,并且还会不断进行市场营销投入,更加扩大其的影响力,并与其它品牌形成影响力的差距。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Adidas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活动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也为其涉足中国童装市场埋下伏笔。不仅如此,Adidas不惜重金对中国的运动组织进行投资赞助,通过特定兴趣圈(Reference Group)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
虽然,Adidas kids定位高端运动装备,并且其产品线与国内童装品牌相比并不丰富,但是凭借其在成人运动装备领域积累的国际影响力和产品技术,为adidas kids在高端市场中建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高端定位、高价销售也为adidas kids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空间。
6、IP运营迪士尼童装意欲弯道超车
提到IP运营就不能不提到迪士尼,其通过动漫IP的打造,充分利用粉丝经济,将IP形象产品化并延展至多个行业多个品类,最终成就迪士尼帝国。其中,迪士尼的文创产品包括迪士尼童装、迪士尼箱包、迪士尼家居用品、迪士尼毛绒玩具、迪士尼电子产品、迪士尼饰品等多个产业。目前迪士尼全球有3000多家授权商,销售超过10万种与迪士尼卡通形象有关的产品,在中国内地已拥有了100多家授权经营商以及1200多个销售专柜。从迪士尼的成功,不难发现成功的IP形象,对于产品的巨大号召力,那么如何才能树立一个成功的IP呢?
1)IP内容化
首先,迪士尼会针对IP进行影视制作,通过背景故事的搭建实现IP形象的内容丰富化。如,1994年的《狮子王》以及1995年《玩具总动员》,不仅为迪士尼创造了票房收入,其衍生产品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2)多品类覆盖
假设一个场景:某个周末,穿着印满米老鼠图案衣服的小女孩在迪士尼英语上了一上午口语课,课程内容是花木兰电影对白;之后,乘坐印着狮子王图案的大巴去迪士尼乐园愉快地玩了一下午,买了一个唐老鸭图案的钥匙链纪念品;顺便在迪士尼主题餐厅用餐,最美味的是冰雪奇缘冰淇淋;晚上回到贴满巴斯光年壁纸的家里,看完一集小熊维尼动画片;在使用海底总动员沐浴用品洗漱完毕后,她盖上印着小美人鱼的被单,抱着史迪奇布偶甜甜睡去,做了一个有关公主和王子的梦。
迪士尼的故事已经随着它不断壮大和细分的IP全产业链的布局,无缝衔接地匹配到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中。
巴拉巴拉百亿之路如何突围?
无论是跨行业的拓展、品牌多元化运作、还是多品牌战略,巴拉巴拉都在不断进行尝试,但是真正属于巴拉巴拉新的持续结构利润增长点仍未明晰。
对于巴拉巴拉而言,不管是再造一个森马,还是突破百亿之路,最行之有效的思考和突围就是看看那些曾经在五十亿左右徘徊了多年最终还是突破了百亿的标杆是如何做到的,也许会有一些启发和思考,再结合自己的阶段、资源、基因以及外部环境和行业机遇,也许就容易找到破解之道和突围之路。
在中国童装市场中,巴拉巴拉虽然目前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但是在这片红海市场中,巴拉巴拉还是无时无刻不面对来自于国内竞品和国际大牌的竞争压力,也许在决策中稍有差池便会丢失行业龙头宝座。
只有适时进行集团战略升级,结合相关行业内的案例,从“横向规模型”、“纵向产业链型”模式中寻找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快速实现集团规模突破,逐步向横纵向平台型集团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竞争行业中仍然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8. zara技术环境
ARA(飒拉)是1975年设立于西班牙隶属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ZARA是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在87个国家内设立超过两千多家的服装连锁店。ZARA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设计师品牌的优异设计价格却更为低廉,简单来说就是让平民拥抱High Fashion。ZARA以最快的速度让消费者赶上最流行的脚步,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身影遍布全国绝大部分一线城市。
ZARA在内地新增12家门店
2017年,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在内地新开门店12家,与2016年新增17家相比减少了5家,下降幅度约为29%。同时,ZARA位于成都的全国首家旗舰店也于2017年关闭。目前,中国已经成为ZARA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西班牙本土市场,旗下家居品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
相对于其他快时尚品牌在内地年均新增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门店的速度,ZARA在国内的布局一直保持“龟速”,但对于其自身来说,却是闻稳定的节奏。过去三年ZARA在国内新开门店数量分别为16家、13家、17家。随着全球时尚行业的不断升级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快时尚双位数高增长的日子或一去不复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逐步向线上转移,关闭冗余门店。
ZARA自然收缩了在华门店扩张步伐,不过却在2016年迅速恢复了,2017年节奏再次放缓,新增门店基本与2015年一致,并且还关闭了标志性的全国首家旗舰店。
2017年,ZARA新增门店有10家选址在同年新开业的购物中心,除去深圳金光华广场店及衡水市百货大楼店。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各3家,落户连云港利群广场、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嘉善万联城、深圳金光华广场、深圳万象天地、南宁江南万达广场;其次是东北、华北各2家,华中、西南各1家,落户在郑州CityOn熙地港、重庆国金中心。
中国成ZARA全球第二大市场
作为INDITEX集团的长青品牌,在中国共开设店铺593家,其中集团旗下的ZARA最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其在中国店铺共有183家,成为仅次于该集团在西班牙的店铺数量。ZARA正加紧在华的扩张布局,甚至出现了进入三四线市场的明显趋势,其现有的183家门店,分布在62个不同的城市。它们的策略是进入一个新市场时,通常先开设一家店,以此为继续扩店的基石,等对当地市场有足够了解之后,才会继续开第二家店,或逐步引进集团旗下的别的品牌。
目前,ZARA已经成为推动Inditex集团业绩增长的主力品牌,2017年的财报显示,ZARA品牌在整个集团中占据65%以上的市场份额。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在亚洲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亚洲地区地区实现了25%的市场份额。
ZARA Home继续攻占中国市场
目前,在稳步推进ZARA品牌在华的扩张之外,ZARA 旗下的家居品牌ZARA HOME也越来越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2017年5月5日,ZARA HOME在上海开出了亚洲最大旗舰店,也是其在中国市场的第35家门店。据悉,2003年创立的ZARA HOME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品牌,2016年全球销售额7.74亿欧元,同比增长16%。在深圳,ZARA HOME壹方城店已开业,首个独栋旗舰店也在万象天地落户
9. zara的做法适用于其他行业吗知乎
ZARA主打“快时尚”绝大多数消费者喜欢时髦而与众不同的衣服,又不能太贵。 ZARA抓住了这些用户的心理,运用快速模仿的设计和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以及大规模、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服装行业迅速崛起。
10. zara的做法适用于其他行业吗英文
创新之一:锁定个性化消费需求Zara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它把握了个性化消费的潮流。在传统行业里,大规模生产的同质化产品只能依靠廉价来吸引消费者。
以赚取微薄的利润,但没考虑到消费者对于满足自己个性化的产品是愿意付高价的,而这正是Zara瞄准的客户对象。
创新之二:提供“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产品价值。Zara值得大多数传统企业借鉴的是,它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产品中“制造短缺”。
虽然一年中它大约推出12000种时装,但每一款的量却并不大。即使是畅销款式,Zara也只提供有限的数量,常常在一家专卖店中一个款式只有两件,卖完了也不补货。
Zara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大量个性化的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多款式、小批量”,Zara实现了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的突破。
创新之三:ZARA的设计师具有年轻人独特的创意与热情,经常到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等时尚都市的第一线去了解女性服饰及配件的最新流行与消费趋势,并随时掌握商品销售状况、顾客反应等第一手信息。
Zara有400多名设计师,他们是典型的“空中飞人”,经常出没于米兰、巴黎这些时尚中心举办的各种时装发布会之间,或者出入于各种时尚场合,观察和归纳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时尚动向。
通常,一些顶级品牌的最新设计刚出来没多久,Zara就会发布和这些设计非常相似的时装。这样的设计方式能保证Zara紧跟时尚潮流。Zara已占据了中高端35%的市场份额,跻身于世界100强著名品牌行列。
创新之四:在Zara,每个门店经理拥有向总部直接订货的权力,每隔半小时,Zara女装、男装和童装的主管都会根据POS机里的销售系统,对店面进行实时控制和补货。
Zara的零售只设专卖店,那是Zara的窗口与眼睛,不搞特许经营。专卖店每周根据销售情况下订单两次,这就减少了需要打折处理存货的机率,也降低了库存成本。
Zara的每一位门店经理都拥有一部特别定制的PDA,通过这台联网的PDA他们可以直接向总部下订单。
而总部可以直接掌握每一间门店的销售情况,同时门店店长也可以和总部产品经理及时沟通。这样Zara可以做到设计、生产、交付在15天内完成。
创新之五:重金打造信息系统在Zara调控中心的大办公区里,20多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话机旁,使用包括法语、英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不同语言,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信息。
通过他们的工作,时尚情报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个角落流入Zara总部办公室的数据库。Zara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设计师和全球800多家门店。
为方便每位专卖店经理即时向总部汇报最新的销售信息和时尚信息,Zara专门为每位店长配备了特制的手提数据传输设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同经济时代伟大品牌的兴衰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品牌的崛起往往在于其商业模式与整体性时代精神及消费者深层需求的高度契合。Zara商业模式在全球所向披靡大获成功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