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龙袍最霸气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也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许多方面,也对龙袍开始进行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认为“秦客周,水客火”,所以秦朝使用黑色为主色调。而汉高祖刘邦继续沿用黑色主色调。
汉朝
而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也是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汉客秦,土客水”,所以开始使用黄色为主色调。经过四百年的汉朝历史,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没落,但是龙袍的黄色主色调却得以保留,所以汉朝之后的皇帝一直都是使用黄色作为龙袍的主色调。
宋朝
宋仁宗时还规定,普通人的衣服不许以黄袍为底。从此以后,黄袍不仅成为皇帝所独有,就连黄色也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色。但后来的宋朝执政者更爱红色,只有常服才穿黄色。到了元朝,皇帝们流行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在《元世祖出猎图》中就可以看出,元世祖外穿银鼠白裘,内穿大红色袍,胸前可以看到金色缠身大龙的龙头,衣摆上可以看到以行龙构成的膝襕。
明朝
从明朝开始是龙袍的分水岭,龙袍开始用料更加的精致,龙袍内容也更加丰富,工艺更加精湛。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清朝
清代皇帝服饰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清朝皇帝在穿龙袍时,必须戴朝服冠,束朝服带并且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以用金黄,杏黄这些色,龙袍通身绣有九条正龙,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另外四条行龙在绣在衣襟,裙摆等部位,最后一条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只有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这是历史上龙袍最巅峰的时候,细节更加的丰富,龙袍十分的精美。
二、宋代皇帝画像为什么不穿龙袍?
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所以没穿
天子和最高级官员在祭祀时穿的礼服上绣着蜷曲形的龙,叫做衮。后来的龙袍,就是从衮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在周朝叫做龙衣,图案是升降二龙(即一条龙的头朝上,一条龙的头朝下)。唐朝时,不但皇帝去祭祀、朝日、受贺、纳后等重大场合穿的礼服上绣着龙,而且皇太子在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纳妃时穿的礼服上也绣着龙。
从宋到明,不但皇帝的礼服上绣着龙,太子和亲王穿的礼服上也绣有龙的图案。
三、明朝皇帝龙袍什么颜色
现在说起龙袍一般说是黄的,但秦朝因为要灭到以火德自居的周王朝,秦始皇就宣扬自己有水德,而五行中水的代表色是黑,所以秦朝皇帝的朝服里黑色的,汉朝继续沿袭了这一传统,之后的朝代则认为皇帝居于中原之中,按五方五行说属土,掌管大地,而土在五行中的代表色是黄,所以黄色就成了历代帝王的专用色,当然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不在其列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四、明朝哪个皇帝的墓挖出龙袍
定陵
明神宗万历皇帝 朱翊钧
被发掘以后
wenge皇帝和两个皇后的尸体被挫骨扬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